书写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玛曲县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全省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为艰苦、不产颗粒粮食的纯牧业县。黄河流经玛曲433公里,流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67.9%,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前行。过去的五年,是玛曲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为重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玛曲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真抓实干,深入实施“13565”发展战略,圆满完成了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交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合格答卷,使玛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五年来,坚持转型升级、稳中求进,县域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发挥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全面落实“六稳”“六保”政策措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64亿元,年均增长6.16%;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64亿元,年均增长5.3%;财政支出达到21.83亿元,年均增长11.9%;“十三五”期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4.4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896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13元,年均分别增长7%和8%。探索推行“334”产业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由单一畜牧业的“独轮推动型”向生态畜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光伏发电产业、有机肥加工产业“四轮驱动型”转变。持续加大畜群畜种结构调整、牦牛藏羊本品种保护和选育繁育力度,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社,扶持发展“五小”产业,发展现代冷链物流产业,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年产23万吨有机肥生产线,销售额达3126万元,牧民群众的增收渠道不断拓展。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阿万仓景区成功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首曲驿站”“湿地驿站”“河曲驿站”实现公司化运营,累计接待游客312.5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6.23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5倍和7.4倍。 五年来,坚持精准施策、强力攻坚,城乡面貌实现华丽蝶变。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41亿元,“两不愁三保障”各类短板弱项全面补齐,牧村基础支撑、产业带动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县1741户708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历史性地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标。项目建设硕果累累,累计争取实施各类项目247个,总投资34.48亿元。改造城镇棚户区4576户,供水普及率达100%。建成46.58兆瓦光伏电站。县、乡、村文体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尤其是生态文明小康村、易地扶贫搬迁、沙化草原综合治理、黄河干流玛曲段治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玛久二级公路、玛沁三级公路、玛曲黄河特大桥、齐哈玛黄河大桥、光伏发电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城乡落后面貌,夯实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五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投资3.02亿元实施沙化治理、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项目,治理沙化退化草原155.36万亩;兑现草原生态奖补资金4.58亿元,核减超载牲畜110.14万个羊单位,基本达到草畜平衡。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县域空气、水质、土壤质量优良率达100%。各类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有序推进,21项金矿资源开发生态环境问题已整改19项并通过州县复核验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整顿规范砂石料开采秩序,完成3条规模以上及54条规模以下河流的管护范围划定任务。高质量编制《玛曲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规划》,谋划的一些项目进入国家或省州规划,部分项目已启动实施。 五年来,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民生事业全面蓬勃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聚焦发力。普惠政策全面落实,累计投入1985万元,为民办成168件实事。教师队伍持续壮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19.4和15.9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前3年通过国家评估认定。深入推进健康玛曲建设,县人民医院通过二甲医院评审,县藏医院通过二甲民族医院复审,完善“先诊疗、后付费”“分级诊疗”和“一站式”结报制度,报销资金达到1亿多。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2171人、实现再就业1028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3077个,落实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款284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98%。全面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建成2个县级核酸实验室,实现县内“零感染”。
(记者 杨平 通讯员 费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