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成芳 马玉洁
春耕期间,她指导农户科学种粮。
青稞熟了,她深入田间地头见证收成。
她,一米六的个头,清瘦干练,话语不多。她精心呵护每一株绿色,用脚步丈量甘南大地,把收获的喜悦带到千家万户。
她像一粒青稞种子,扎根甘南30多年,先后选育出11个甘青系列青稞品种,在甘南大面积示范推广。她主持完成的“甘南州优势农作物甘青系列青稞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项目在2017—2019年累计示范推广甘青8号、甘青9号6.09万亩,新增优质青稞473.19万公斤,新增青稞秸秆567.83万公斤,总增经济效益1646.66万元,新增纯收益1369.57万元。
她就是甘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甘南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基础研究工作先进个人、“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个人、甘肃省优秀专家——刘梅金。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受海拔、光照、气候等影响,适合种植青稞。然而多年来,甘南州青稞种植品种混杂退化,田间管理粗放,农牧民每年都是广种薄收,产量低而不稳。
刘梅金被这种情况深深地触动了。她说,“盛世中华,农业仍然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我要把所学的知识贡献给耕耘在甘南大地上的农牧民。”从1990年毕业开始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她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个春秋。
习近平总书记说:“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农技人员就应该待在田间地头,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看到农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牧民的真实需求。刘梅金始终践行着这一朴素的想法。
为了搞好选育工作,刘梅金在工作之余系统地自学作物育种、良种繁育、作物栽培等专业知识,仅自学笔记就有100多万字。
工作中,刘梅金“五件宝”不离身:一顶草帽、一双运动鞋、一个挎包、一个水壶、一套工作服。每次一到地头,她就进入“忘我”的工作状态,仔细观察每一株青稞的长势,细心比较,详细记录,并现场开展技术培训。晚上,她不顾疲惫,加班加点,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汇总研究。
搞农业工作经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甘南的天气,说变就变,刚刚还晴空万里,转瞬就乌云密布、漫天飞雪或是倾盆大雨。刘梅金和她的团队不分节假日认真及时进行田间观察记载,从播种到出苗再到收获及各种经济性状,及时讨论解决青稞生长期出现的问题;调查基本苗的时候,需要一行一行查,一个一个数,以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中耕锄草时,为及时疏松土壤,消灭杂草,防旱保墒,他们更是早出晚归,精心呵护试验地。
搭配杂交组合的时候,为了保证最适宜的去雄和授粉时间,早晨的露水总是打湿了鞋袜衣裤,下午的骄阳毫不留情地暴晒着每一寸肌肤。尽管如此,刘梅金和她的团队每年搭配杂交组合70份左右,成功率达90%以上,为青稞新品种的选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打碾是最繁忙、最辛苦的时候,为了防止收割的时候发生混杂,刘梅金和她的团队一个一个小区去区分、挂牌。为了保证试验小区每一个品系(种)纯度、产量的准确性,在每一个品系(种)脱粒结束后总是仔细清理脱粒机的每一个部分,打扫脚下的每一个角落。为了保证打碾时生产试验产量数据的准确,她和团队总是站在第一线,在脱粒机的轰鸣声中度过最紧张、最繁忙、最辛苦的日子。
如今,经过刘梅金和她团队的不懈努力,甘南青稞良种繁育体系构建已见成效,多元化青稞新品种选育稳步推进,青稞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022年,在乔吾塘村连片种植青稞100亩,以前种植自己的青稞种子,一亩地最多能产100公斤左右青稞,今年选用新品种子一亩地能产200多公斤青稞,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合作市勒秀镇阿木去乎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完德克对新品种的未来前景充满希望。
2022年初,刘梅金看中阿木去乎行政村植被保存良好、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在这里与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水分生理与节水栽培岗位王化俊教授团队一起建立起了300亩甘青10号、甘青11号青稞新品种繁育示范基地。一有时间,刘梅金就赶到这里,从拌种到查看下籽量,到播种深度,再到如何开展田间管理,她都不厌其烦地为牧民群众一遍遍详细讲解。
如果把刘梅金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摊开摆放,可能几张办公桌都放不下。她主持实施和参加完成的各类项目先后多次获全国全省全州一二等奖;主持参加完成“甘南州优势农作物青稞、油菜新品种选育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青稞基地建设”等项目10余个;参加编写了《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指南》《中国大麦品种志》专著;起草制订了10项青稞方面的甘肃省地方标准,为甘南州青稞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刘梅金没有停留在这些光环和荣耀中,还是起早贪黑,守候在她的田地里。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粮草兼用和专用型青稞品种,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提高产量,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刘梅金说。
2020年,刘梅金专家工作室在卓尼县怕怕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挂牌,合作社累计带动贫困户70户,户均增收3200元,该村实现了良种全覆盖,逐步扩大了甘青8号、甘青9号等青稞新品种繁育速度及推广面积。
30多年来,多达百万字的笔记,讲述着一粒种子的故事,也记录着刘梅金奋斗的足迹,诠释着她服务“三农”的为民情怀。她说:“我这辈子的目标就是让雪域高原金穗千里麦香四溢,使农牧民的‘温饱粮’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发展粮’‘致富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