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藏文版 手机APP 官方微信
甘南日报中文电子版 甘南日报藏文电子版
甘南 省内 国内 经济
教育 体育 娱乐 社会
合作 碌曲 玛曲 舟曲
临潭 卓尼 迭部 夏河
宗教 寺庙 典籍 高僧
民俗 饮食 礼节 服饰
旅游 景区 线路 攻略
文化 书法 摄影 文苑
羚城快评 周末说说
人在甘南 大美甘南
 首页 > 民俗文化 > 服饰 > 正文
甘南藏族服饰(二)(图)
2015-05-13 23:49:18   来源:  
 
\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西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这一地区西接青海的 果洛、黄南两州,南通四川的阿坝州,东北与本省的临夏、定西、陇南等地州毗连。境内草原辽阔,森林密布,峰峦叠嶂,河流纵横。千百年来,甘南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衣冠服饰,给民族文化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全州共有藏族约二十五万多,分布在州辖七个县(玛曲、碌曲、夏河、迭部、卓尼、舟曲、临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勇敢、朴实、智慧的藏族人民在诸如服饰、居住、习俗等方一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成为藏族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内容。

  生活在甘南境内的藏族人民由于历史上民族的变迁和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周围民族间长期的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这里藏族服饰的千姿百态,各显绮丽。就大体来说,可分为牧区和农区两大类。牧区服饰主要分布在玛曲、碌曲、夏河三县及其接壤的半农半牧区。农区服饰以迭部、卓尼、舟曲三县最为典型。兹就具体情况概述如下,敬乞指教。

  牧区服饰

  玛曲、碌曲、夏河的藏族妇女的头发较为独特,多系“碎辫子”型。夏河一带六、七岁的女孩,把额前的短发辫紧,从两鬓与顶上总是结三条辫子,拉到后面续上三根羊毛细绳,再系一块宽约10公分,长30多公分,用红呢包毡的软胎布块,藏语叫“然周然哇”。有钱的上面缝五、六块银元,或三、五个银制碗形饰物。藏语叫“欧当”。再有钱的则是上面缀以腊伯或金饰品。一般普通钉的是黄铜片子,藏名叫“麦隆”。乡下人则是密密地钉上无数贝壳扣子。女子到了十五岁,家里便要举行“上头”仪式。这时,在头顶分出一束园形的头发,将其分成九股编成,一条辫子四周的头发都往卜梳,从靠近脸的地方结小辫愈是贵妇辫子越细,数目愈多。每十几根头发结成一根小辫,约百余根,辫梢接黑丝线绳。绕头圈编完之后,在小辫的根处。用针线穿上两道线,然后从脸的正中分开向背后聚拢扎结。辫子上由脖颈至腰际牢挂一条宽约7公分,长约60公分的红呢包毡镶黄边的软胎板块。上面缝缀十二、三颗腊拍,顶端皆系扎红珊瑚珠,腊伯来自西藏,每颗如鸡蛋大小,颜色暗黄,藏名叫“怀宁”。由腰部起直垂到脚根,则是一块24公分宽,70公分长的小帘子,上缀银元五十余枚和“欧当’,若于。再华贵些的便是金、银、宝石等。玛曲县欧拉、尼玛的妇女先将脑门处的头发从左右两侧梳编成上百根细辩。至耳轮f"部,)月红绿丝线横揽半圈.继续梳编到肩背处,再接黑丝线达于腰际。另将后脑勺的头发梳编一排细辩,上坠一宽18公分左右的布带。并用红、绿、黄各色布条横向包面。然后间隔缝缀串珠、密腊、珊瑚、松耳石及长方形、碗形(即“欧当”)银制饰物等。布带下端还连结数串深蓝色的珠矶和红丝线f子。全长及于腰下也有坠及脚躁的。有在布带上仅缀“欧当”数个或人小不等的几十个,大者直径约12公分。小者只有6公分;也有从布带向左右伸出一对或两对长20公分,宽7公分的窄短布带,联结于发辩上,上面布满红色的珠子。大多数妇女还在头顶盘绕一圈由红色料珠串缀起来的头箍。珠玑大小如豌豆、自上而下串六、七颗约五十串,间有琥珀、松互石点缀,脑门处饰以较大的珊瑚珠或宝石。头箍之下又附一串红珠。有些年轻女子把红、绿、黄丝线和头发编结在一起,然后盘于头顶或披在肩后。

  牧区男女喜戴园顶宽檐呢帽(礼帽),冬天则是狐皮帽。夏河一带的藏族妇女戴四片瓦形的翻毛边的绣花呢帽和以白羊羔毛围边的皮帽,皮帽园椎形的顶端坠一束红缨。还有将羊羔皮或其它兽皮围成筒状的皮帽,用红布或橙植施面,两头只用绸条系扎,方便适用。玛曲也有头戴尖顶毡帽和白色园顶瓦楞帽的。

  耳环、耳坠子,藏语叫“那龙”、“那多合”,大都是金银制品,有浮雕、掐丝、镂空镶嵌等形式。有的耳环小至豆大,直径不到0.5公分,大的有直径l2公分至15公分的;有的只戴一小耳环,很多人则是戴镶红、绿珠大耳环,耳环上再挂耳坠子。耳坠子层层叠叠,长达60公分至70公分,垂及前胸。其型制多种多样,不一而足。牧区妇女除注重耳环、耳坠等首饰之外,还讲究项链、排珠、银盘(长方形、等胸饰。“项链”藏语叫“戈尖”,它是由一颗颗大小相同,形状各异、颜色迥异的珊瑚、珑拍、密腊、松耳石、奇楠香料珠串联而成的。也有用红、蓝、绿、紫色玛瑙和淡黄色象牙制成的。玛曲妇女的颈项上多佩戴由二十至四十多颗珠子串起的,少则两三串,多则十几串的项链。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这些繁缚华丽的头饰,既标志着妇女们的灵巧,又凝结着藏族妇女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

  藏袍是上下连属式的藏族传统服装,它右衽、交领,袍长至脚面,旁无杀缝。男子穿着时显得比较肥大。束腰后腰际成兜囊,可以装物。一般袒出右臂以利动作,右袖自然吊下或挂在腰后。牧区藏族夏穿“旧拉”,即用布料衬里,以各种料子为面的藏袍。颜色有黑、墨绿、咖啡、青莲等。右腋下用红、绿布条做两条宽4公分,长12公分的带子,穿时两带相结即可春秋之际穿着用羊羔皮作里子,外罩毛料或布质面子的,叫做“插日”的二毛皮袍。有的“插日”之上罩以“旧拉”,其领缘、袖口、下摆、襟边均用“十样景”毽僵和水獭皮镶包两道边冬天大都穿着一种叫做“子化”的大羊皮袄是以羊皮经手工揉搓熟化缝制而成的,不挂面子。领面多镶包豹皮,男式袖口、襟、摆饰有15公分的黑布,也有紧挨黑布镶嵌金黄色绵缎或朱红色布条的。玛曲男式皮袄的豹皮领在宽达40公分的。袖长与袍身齐。女式皮袄装饰繁丽,色彩华美。领面除豹皮镶包之外,还在领脚处饰以红、黄、蓝、绿各色布条。下摆、襟边处有的用三种纹样的毡毽迭缀;有的在“十字”碴道之上缀以三、四指宽的水獭皮和绵缎花边;也有的在“十样景”俄碴之上镶30公分红布和绿黄色布条。袖口、领缘、襟摆缘均露出白羊羔皮边。袖口的白羊羔皮之上有豹皮(豹皮宽窄视个人条件和兴趣而定)、各色布条、碴毽和绵缎花边,与襟摆的边 饰大体一致。袖筒右长左短,因右臂外伸,右袖遂挂在身后腰带下。这样袖筒、下摆的装饰配以自头颈坠于背后的“然周然哇”和拖曳的红绸腰带,可谓五彩缤纷、绚丽斑斓,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碌曲县藏族男女着装和玛曲县基本一样,只是女装的边饰略有差异。头饰和佩挂没有玛曲人那样华贵富丽。如郎木寺一带在襟、摆部依次饰以橙值(比玛曲人仅窄3公分左右),水獭皮3公分。15公分的黑布和10公分的红布。袖筒也从袖口起是12公分的白羊羔皮,30公分的豹皮,9公分的水獭皮,11公分的红布,”公分的黑布。12公分的红布,之公分的黄布,最后是12公分的花布或绵缎花边阿拉、下巴沟一带的女皮袄,领面仅缀4公分的红布。襟和摆缝缀白、黑、红、蓝四种颜色。宽窄不等的布条,布条之问都加白、红、黄三条彩线。布条上面用手工各缉两行长短相间的白色针常线.极富装饰性。右袖镶以粉红、黑、金黄、墨绿等各色布条,而左袖只有15公分宽的豆绿平布缘边。夏河拉卜楞一带妇女的“旧拉”、“抽拉”(用稽僵缝制的夹袍)用料比较考究,二毛皮袍(插日)的面子多为暗花绸缎或高档布料。领、袖、襟、摆均饰以宽窄不一的水獭皮,有的水獭皮边饰达一尺余,款式修长,装饰得当,色调和谐沉静,给人以高雅文静的感受。牙利吉、阿木去乎一带女皮袄,袖、襟、摆皆缀以宽窄不等的蓝、红、绿和白、黑、红、绿的布条。领口仅施以7公分宽的红色或蓝色布料。合作、美泣一带的女式皮袄,腰下前襟几乎全被红布(40公分宽、和黑布(16公分宽)覆盖,也有在红布之上用十字花毽遭替代黑布的两块布料之间又嵌以白、黄、红三条彩线。领和袖口同样以两块布料为饰,只是较前襟略窄而已。这几年,许多年轻藏族妇女喜欢围系黑或深蓝颜色的齐脚皱裙既时髦又显得素雅。

  藏袍穿着时、无论男女皆内着半高领、斜开襟的锁边夹袄。多以红、绿、蓝色(男多咖啡色)绸缎缝制。领缘及襟边镶包一指宽的金黄丝缎,外罩布袍或皮袄。腰系3米多长的红绿茧绸,身后打结(带孝时才在身前打结),吊下30多公分长。在茧绸腰带上又系一革带、名叫“恰玛”,上扣一节一节银制或铜制泡钉,两头有接扣,前面还有一银制长方形饰物,镶嵌红绿宝石和唬拍、珊瑚,镂刻精致花纹。腰带的侧旁佩挂银或铜制的各式奶勾、藏语叫“姚将”、卜嵌红珊瑚珠、绿松石。这种奶勾饰品是由劳动工具演变而来。妇女挤奶时为了防范乳牛惊动把奶桶碰倒要把奶桶勾在身前,原先的奶勾有用骨头做的,也有用树权做的。后来变成铜制的,以致银制的纯装饰品了。还佩挂一种叫“龙高”的银制饰器。夏河一带由半园形(上嵌三颗红珊瑚珠)和方形物(中嵌一颗红珠)连结在一起的。而玛曲的“龙高”则由微微鼓起的桃形和月牙形连缀在一起。其下端均开一孔,系两根带节 的银棒或一束红绿绸带。

  藏族服装饰用名贵兽皮及各色花边的习俗,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是由吐蕃王朝藏族英雄的勋章围带逐渐演变而来的。同时,也反映了藏族先民们对珍禽猛兽的崇拜心理。衣饰斑烂华美的虎豹兽皮,表示自己也象这些动物一样强悍勇猛。另据考证:甘南部分藏族是由西藏地区而来的吐蕃驻军的后裔。故上述记载不无道理。

  农区服饰

  世居洮河流域和上帮山一带的卓尼藏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其男子着装和牧区无异,唯女子头戴石榴形帽,园顶有一圈连续豁牙,每一牙尖均缀一小银珠,两边各坠一束黑红丝线长缨,悬于胸前,帽子后部有一个石榴形“尾巴”,缘边用布料镶绲。这种帽子当地叫“裔如帽”,面料多为粉红、紫红缎子。还有一种俗称“烟筒帽”的,顶部象高耸的烟筒,通高约40公分,用毡胎制作,帽檐外翻。金边毡帽也是卓尼妇女喜欢戴的帽子,形如“钢盔”,有四扇翻毛宽檐。天热时,可将帽檐塞进帽里。“珊瑚斑玛”则是青年妇女们最热衷的头饰。这是把红珊瑚珠串联起来像“奋如帽”的样子。两边靠近耳轮处杂以鸟状的银制饰物,间有较大的银珠和松耳石。这里妇女的发式为三根粗辩子,俗称“三格毛儿”。未婚少女,三根辫子都梳编起来,用红头绳结扎;已婚妇女只编中间一根,且用黑头绳结扎。两边的两股头发在腰带以下才编成辫子。中间辫子上佩挂一串银质牌子,或在辫子中部坠以园形银环;或缀以碗口大的银钱和葫芦形银饰,上嵌珠现,谓之“阿珑银线”。辫子两侧又吊两条蓝布或用小块花布拼接成的飘带,宽4公分,长60公分,叫做“差才”。飘带上坠有三枚海贝,当地人称“狗牙珠儿”,藏语叫“珑达”。

  耳环为半园形银柄坠一颗宝石,有些耳环呈塔形,多层,宝石叠垒,制作极为精巧。

  卓尼藏族妇女喜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的服装。二十年代以后,汉族以及其它少数民族也模仿穿著,相沿至今。这里旗袍的特点是:半高领,右开襟、紧身窄袖,直线裁制。两边开权,下长至足。颜色多为天蓝、湖蓝、翠绿,年长者颜色较深沉灰暗。穿著时,在旗袍上面罩一大襟式绸缎马甲,当地藏语叫“库多”。开襟处镶绳宽6公分,窄2公分的两道花边。年轻女子普遍喜欢上着蓝绿旗袍,外罩粉红、大红或紫红镶边绸缎马甲,腰系一自织黑白几何形图案和机织花带,也有系毛织大红腰带的。下着深红窄筒裤子。足穿红腰满绑锁梁布靴,俗称“连巴腰子鞋”,上施五彩斑斓的花草、珍禽刺绣。整个色彩鲜艳明丽,对比强烈。因为上下连属的旗袍,愈能显出妇女俊俏欣长的身姿,故倍受卓尼藏族妇女的青睐。

  卓尼县卡车乡过去男子留有长辫并盘绕于头顶,在鬓角处于发辫上扎结一葫芦形银饰,也有用红布条系于发辫梢并垂吊一截的。这里车巴沟半农半牧区藏族妇女的两根长辫子上缀满黄铜纽扣,俗称“钮子头”的,在甘南地区独俱一格。

  迭部县地处白龙江上游,这里山高谷深,林木茂密,气候较温和。除益哇乡扎示那一带有穿著皮袄的,其余各地着装比较单薄,色调稳重凝炼,又不失对比。象旺藏、多儿一带藏族男子不戴帽,仅以白毛巾或同样布幅的白布,顺长气摺迭成宽15公分的长条,一边紧挨额际缠绕一周,正好呈园柱体,上面开口。他们身着交领的自织白色麻布长衫,右臂外伸,腰系红腰带,上别坎刀,衫长及于膝下足登高翰“骆蹄”(即单层牛皮包底的靴子),下着窄裤筒黑色长裤,膝下部分装入靴筒,用带系束。其装束给人以古朴大方,千练潇洒的感觉。女子头戴夹层软胎平顶“园筒高帽”,帽沿依次缀以红、黄、绿诸色布条,布条至衔接处折而向上延伸达于顶端。帽顶用白布封口、微凹。年轻妇女的帽面颜色绮丽鲜艳,丰富多彩。年长者多以黑、诸石色布料制做。她们身穿半高领、右社大襟的长袍。类似蒙古族袍服,黑色俱多。领、襟部分先用花布纸边,并镶缀黄色暗花锦缎,再用十字琶值以及各色布条竖直饰以10公分至15公分的宽边。线条粗犷,色彩对比强烈。袖口及下摆均无边饰。但是,为了劳动和行走方便,她们常常提起袍服下摆右角,塞于腰际并挽起袖口,这时,则露出里层缘边镶衬的红、蓝色布条(以天蓝色俱多),在黑底色袍面的衬托下无比艳丽。再配以紫红裤子,满绑软筒厚底夫头布靴和粉红粉绿茧绸腰带,益发显得丰美绚烂,光彩照人。平日劳动,在长袍之卜套以无领、无袖、对襟的褐制马甲。

  洛大、腊子一带,藏族男子头上是盘巾,即用1米2至1米5长的黑布或蓝布,顺迭成9公分宽的布条,层层裹于头顶,呈盘形。身着大襟短袄,腰系6公分宽,2米7长的黑白二色相间的毛纺腰带。腿上裹着绑腿,用蓝布或黑布条白脚躁至膝下逐层缠裹。足蹬勒高巧公分的下层底鞋,即缝纳的厚底,鞋帮用硬布或褐子制作,中间锁梁,尖头上翘。衣裳、腰带及鞋面均是蓝、黑、白三色,至为庄重。

  这一带藏族未婚姑娘梳两条辫子,头上包黑布帕,其辫在帕外缠一条,后面拖一条。已婚妇女梳三条辫子,一条盘在头上,另两条垂吊身后。每条辫子尾端都要坠一银制小园盘,当地叫“乃多子”银盘上有黄金包绘的凸纹图案,镶五个珊瑚珠。她们的辫子都是用细毛线粗的黑丝线与头发混编而成,粗可达5公分,长1米7左右,辫梢上还吊一缕长30公分的红、绿、黄、桃红等色丝线,使其下垂至膝下,辫子以粗长为尚。耳朵上戴的银耳坠呈灯笼形,下面吊二、三十股银丝链,尾端各缀一红色小珠现,长达30公分,左右两耳上的坠子又用一长银链连接。胸前也有同时佩挂这里流行的另一式钱的耳环。即用直径为6公分的园形银薄片,将另一直径为6公分的园形银环从银片园心穿过。还有些年轻女子头戴六合一统帽,俗称“瓜皮帽”,即用六片罗帛或黑布拼成。顶端缀一撮珊瑚珠。帽沿套一宽约8公分的银制围圈,用红布衬垫,上面缀满红珊瑚或料珠。左鬓斜插一长21公分,一头宽5公分,呈半园;一头宽3公分,井附带直径约6公分的两个连接的园盘,中嵌红珊瑚或料珠的银制板块,该饰品厚约3公分,共有珊瑚珠六颗,腊拍玉石三颗,价值两三干元,藏名称“两岗”。

  妇女身着三层上衣,最里层是衬衣,名叫“哈吐”,颜色多浅淡。中间一层是用花、红、绿色绸缎缝制的短袄,名叫“儿挨”。短袄为低领,领口缝缀银制板纽,即两长方形银板,面有蓝底色,银线勾勒的图案。子母扣分别缝在领的两头,子扣乃一红珊瑚珠,套进母扣,就起到纽扣作用了,美观适用。开襟处饰以阔边花纹两道。袖口镶包21公分的深浅色相间的宽阔花边。通长68公分。胸前佩挂小件饰物,如擦汗用的小花手帕,彩绣针线荷包,一串串小铜钱,玲巧的小顶针,骨质牙签及钥匙等,还吊一个用竹管竹片制作的小口弦琴,用以娱乐吹奏。腰系18公分宽,2米4长的毛纺红、蓝腰带,这种毛纺腰带叫做“戈让”。戴孝时则系白、黑腰带。最外一层套一坎肩名叫“卡加”。腰身肥大,挂里夹层,无纽扣(有扣也不系)。下着宽阔如裙的裤子,称“果洛”。裤口宽大及于50公分,穿着时在脚躁处用花色缎带扎起,呈灯笼状。用料多为黑色平绒或棉布、化纤以及绸缎等。这种装束上俏下丰,色彩净穆素雅,给人以沉稳庄重之感。据有关资料记载:“灯笼裤”早在明清时已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还有短袄、坎肩的款式在一定程度上受“旗服”的影响。

  舟曲县位处陇南山地,白龙江中上游,境内皆高山峡谷,交通险峻,藏族群众大多在峰阜岗岭上建村设寨,过去与内地甚至河坝一带绝少往来,从而形成这里比较特殊的藏族服装款式。插岗、武坪一带男子过去留一根长辫,额头顶一块布帕。即将2尺左右的布料迭成巴掌大小的方块,用发辫系束。据当地老人说:这一带藏族早在唐宋时代居住在武都河谷平川,后因汉人来者渐多,藏族乃徙居山顶,自行筑村建庄,过山居生活。临行将一片故土的板瓦顶于头部,以志不忘,后来变成头顶布帕的习俗。舟曲整个前后山的妇女发式都是“碎辫子”型,只是不留“满头”,半耳朵以下的头发都被剃光,其余梳编成百余根细碎辫子,下接黑丝线,披在身后,腰际用一红布条拢住。小姑娘梳十几条短小的辫子,辫梢上坠一块红色小排珠,再吊三块白色小石坠,顶在头上或坠于额前。这一带藏族妇女都缠头帕。2米长的一幅黑布,顺额头给缠。有将巾帕两端都缠进去的,有将两端向两侧展出的,也有将一端垂于耳旁或拖于身后的,各乡都有自己固定的缠裹习惯。唯拱巴妇女将头帕顺长叠长宽6公分的条带,逐层缠绕,最后象一磨盘。

  这里男子身着大襟长袍,外罩及腹对襟坎肩,不制纽扣,也有穿白麻布长衫的。过去男子有在腰带上佩挂长达脚面的机织花带,围腰一周,呈裙状。妇女着长不过膝的红或白色对襟长衫,年龄稍大则着黑蓝色长衫,前角撩起。插岗、武坪妇女有从肩膀至肘部左右各缀一块用花色相间的布条拼联的软胎布片,长40公分,宽20公分。下端缀三枚“麻钱”或海贝并接有丝线媳子,当地称作“补子”。长衫外面套一件绣织花边的小坎肩(八楞、三角坪人的坎肩颜色为夭蓝色),腰系红毛纺或花格腰带,也有仅系天蓝色布料腰带的,胸前都罩有用黑蓝布制作的大块“裹兜”,上端绣有几何图案,各乡图案迥异,色彩娇艳。拱巴、铁坝一带妇女在裹兜上面缝缀“排珠”当地藏语称“斯日”,横向排列二三十排,上窄下宽,呈梯形。珠子上小下大,都是一色朱红,小者如豌豆.大者如蚕豆,间有银球点缀。外着无领、短袖(袖日宽大),正开襟的长袍和短小、宽边的花坎肩。下身穿一件大红或紫红色的裤子,裤管肥硕宽大,但不兴扎裤脚。

  舟曲前后山藏族妇女胸前还佩戴一直径20公分至26公分的园形大银盘,藏语叫“欧斗子”。正面涂饰法兰瓷图案,中嵌红珊瑚珠,缘周又嵌八个白球,再外为八宝、八吉祥图案。这一银盘原由布制的“护神符’,演变而来。如今不但有护身怯邪之意,而且还是精致华贵的装饰品。这种装饰品在甘南藏区均可见到,只是大小形状以及佩戴方法有别而已。象迭部旺藏一带妇女胸前佩挂边长近26公分的正方形大银盒。里面装佛像、经卷或咒符之类。牧区藏族男女佩挂的佛盒如碗口大小,有园的,也有方形的。

  舟曲博峪乡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服饰:一种是以河坝、第二坎两地为代表的款式。即头顶瓦片状的首帕,当地叫做“勒西”。具体说是将3米长,70公分宽的一幅黑平布,折迭成35公分长,宽26公分大小的约九层的方形布块,用白织花丝线带子从头顶缠压,状若一片板瓦,看上去 别具一格。头饰为“碎辫子”型,即将头发 从头顶向后梳编成几十根细碎辫子,然后接四百余根黑丝线,长达4米。辫梢拧在一起呈纺锤形,再折而向上,以尖头擂入腰带里,使腰际高高隆起。整个发辫无一饰物。服饰:内着衬衣,胸前系一边长为63公分的正方形裹兜,上角齐颈处是黑色布底,缀22公分宽的排珠,下角是大红色布料;两边角为深蓝色布料,裹兜外穿着一件无领、对襟、宽袖长袍,名叫“边日”,旁无杀缝,在下摆折迭成三层的样子,其实里面只挂一层里子。从摆下向上依次镶嵌黑白相间的两道细布条、次为25公分宽的白布条或浅色花布,再为红绿黄三条细仅一指宽的布条。袖口宽30公分,缘边镶嵌各色布条,橙毽、浅色花布条。中间印有牡丹、芍药等花卉的大红底色布料宽约20公分,其它布条宽窄相问,直达肘部。前襟的腰际横栏一道接缝,胸部左右各缀一条宽约5公分的竖直白布条,上面用黑线缉一周针脚。这种对襟宽袖长袍酷似内地明清时流行于江南一带的“背子”。最外层罩一件花边绞缎坎肩,水红底色上印金黄花卉,有摆,下边缀金黄细丝线繐子。腰系红毛腰带和白布衬底的花格织带,两面胯下各垂吊一束30公分至40公分长的红色散繐头。年庆歌舞,佩戴银盘,耳垂银环、银坠。脚穿绣花、薄底、园口缎鞋。膝盖以下,不论男女都用白布条打绑腿。

  博峪乡的另一种服饰是以岔路沟和曲曼两村为代表的属于白马藏族的装扮。妇女不分婚否,平日喜穿右袄、无领的长衫,她们叫“便服”。长衫一般是蓝色或黑色料面,袖口及襟边镶包黑布花丝线边子。老年妇女的长衫均为黑色布制。腰系黑布围裙。围裙左右包宽5公分的蓝布边,上端是18公分宽的白布边。下摆缉一道白线针脚。围裙比布衫略长。冬季,长衫外面套一件短袖无领的黑棉衣或镶有花边的精巧的小坎肩。有对襟式和琵琶襟式两种。琵琶襟式坎肩即在大襟下摆缺右角,也叫“缺襟式”。棉衣和坎肩虽设纽扣(套结扣)却不常系扣。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则穿短袖宽口的连衣百招裙。里面贴衬衣着一裹兜,上端黑布,下端大红布,无排珠。但上下两端绣饰或用碎布块拼缀成各式图案。连衣百褶裙的正斜襟及袖口均镶包花格或条块形布边。双肩以下,两肘以上部分皆包宽大的条块色布,花色相间。裙子的腰际密布折桐,其下摆前则是竖直约15公分宽的条状五色布条,呈“马面摺”;后面用花格条块色布拼合成棋格式图案,乍看犹如“百纳衣”,裙体上俏下丰,无扣无权,色彩斑烂,艳丽夺目。走起路来飘逸轻盈。秋冬腰系红毛腰带;春夏系白布衬底花格织带,两端各有60公分长的繐子吊下。也有在红毛腰带上又 系一条浅蓝色布带的(长3米,宽28公分)。腰带上佩 挂布制绣花烟包,叫“菜库曼”。名为烟袋实为纯装饰的 绣花小布袋。布袋下部绣缀牡丹、佛手之类的花卉袋 底坠三枚“麻钱”或海贝,并连有六串珠巩和15公分长的缚子。老年妇女则通体黑色,唯袖口有20公分宽的 红布镶边,百褶连衣裙也无花布装饰。手持长柄烟锅,下着黑色或红色裤子。无论男女老少皆打白布绑腿。

  岔路沟的藏族妇女夏春季节在一根发辫的末梢上缀几十根或上百根的红丝线绳,并编成辫子。中间接一束串珠,即将各种颜色的小如米粒的玻璃珠串成七八串珠缚。长60公分,每串珠下吊一束30公分长的红丝线繐子。丝绳编成辫子的一端挂六块或八块叫“尼口”的饰物。它是一种直径为5.5公分,乳白闪亮的园形鱼骨。整个发辫、丝线辫和饰物都盘在头上,只将串珠吊下,象古代内地的步摇首饰。冬季头上缠裹“首帕”,这种首帕为黑丝纱,长6米多,若是黑平布,则有10米长。脚穿传统的皮底尖头的长筒靴,靴面上饰有红布条和1字形图案花纹。

  藏族妇女还喜次佩戴银制手镯和戒指。

  以上介绍的只是甘南地区普通藏族群众常见的服装和首饰。而活佛和僧侣的衣着与群众的服装有又严格的区别佛僧不穿裤子和有袖子的衣服,他们下身里着满腰(衫裙下面穿的裹裙,红色,夏棉冬皮,镶红布边).外罩衫裙:上身穿背心.披架装,全身无纽扣,唯以腰带系裹:足登长腰厚底靴。不蓄发,平时头上不带帽子。腰前系嗽日水瓶,怀里揣有擦鼻涕布,手持念珠。

  佛僧进经堂和讲经院集体诵经,必须披上用世碴或毛褐做的披篷(形似斗篷),头戴鸡冠帽(黄色、上扁.前额突出如鸡冠,用羊毛栽织而成),脱了靴子,赤足进入经堂。

  僧侣受了沙弥戒,可穿“曲贵”(法衣);受了比丘戒,可穿“南举尔”(藏语,意译为千条法衣,用小块黄缎缝成,故名千条)。

  冬季气候寒冷,初、中级僧侣在房上念经时,可穿羊皮披风,还可披双层袈裟,一般僧侣也可披氆氇袈裟。活佛、官员及在自己的屋里,可披猞猁皮及狐狸皮的高贵披风。

  活佛和僧侣如离开寺院,可穿有袖子的藏衣,活佛为黄色,僧侣为红色。议仓官员在冬季可穿有袖子的衣服;外出一定穿长袍短褂,不能披袈裟。

  衣着在佛位高低和佛僧之间等级很强,差别显明,不能混同。就连穿的靴子,佛、僧、俗之间互有区别。


   编辑:
 相关新闻
·甘南民族服饰(三)(图) (2015-05-13)
·甘南民族服饰(一)(图) (2015-05-13)
·九寨沟华丽丽的藏族服饰 (2015-05-13)
·浅析四川地区藏族首饰艺术 (2015-05-13)
·“觉乃"藏族妇女服饰 (2015-06-10)
 
舟曲:推进生态河道建设 打造美丽宜居环境
舟曲:推进生态河道建设 打造...
黄河首曲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珍稀鸟类成为“常客”
黄河首曲湿地——生态环境持...
 
 甘南要闻
· 用智慧和汗水营造“诗与远方”
· 舟曲:推进生态河道建设 打造美丽宜居环境
· 全州无偿献血工作推进会议召开
· 扎根甘南30年的青稞专家刘梅金——田间地头写论文 高原...
· 全省“百场法治大宣讲”甘南州首场报告会举行
· 甘肃省2023年六·五环境日主场宣传活动在合作举行
· 以生态为底色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2023年六·五环境日...
·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何谋保主持召开州委常委会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
· 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筹备委员会专题会议召开
· 何谋保会见省民航机场集团席必泽一行
· 甘南州坚持保护优先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中共...
阅读排行  
甘南藏族服饰(二)(图)
甘南民族服饰(三)(图)
西藏面具:人神兽的 奇幻世界(组图)
甘南民族服饰(一)(图)
藏族服饰的种类
九寨沟华丽丽的藏族服饰
浅析四川地区藏族首饰艺术
多姿多彩的迭部服饰
“觉乃"藏族妇女服饰
藏族服饰的流变
市县新闻  
· 夏河实现首季“开门红”
· 夏河:聚焦工业求突破 助推经济稳增长
· 夏河:招商引资出实招 项目建设加速度
· 夏河:土豆变“金豆”
· 夏河:绘草原秋收好“丰景”
· 夏河县博拉至麦西公路路网改善项目和博拉镇道...
· 夏河多措并举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 快速反应 精准防控 夏河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 夏河:各类物资供应充足 物价平稳
· 夏河: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标杆村
· 夏河启动“大抓基层、大抓基础、大抓治理”三...
· 夏河:法治宣传进乡村 法律意识入人心
· 俞成辉在夏河县调研3.0级地震灾情时强调 落实...
· 高站位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高质量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 夏河: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助力春耕备耕
大美甘南  
  • “五一”假期,超17万人“浪”甘南
    “五一”假期,超1...
  • 扎尕那大景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紧急工作部署会召开
    扎尕那大景区环境...
  • 生态美 百姓富
    生态美 百姓富
  • 合作市倾力打造绿色生态长廊
    合作市倾力打造绿...
  • Copyright 2010-2020 甘南日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62120190021
    ICP备案号:陇ICP备16001452号-1 技术支持:甘肃浡然科技
    本站除甘南新闻外所有新闻均转载于网络,信息只作为参考,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

    te